河北清苑冉庄:《地道战》唱出力量与豪迈

2019-11-13 14:18:45 来源:
分享到:


    【点睛】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上了点年纪的人,谁不熟悉这首歌呢?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以上这段歌词,是红色经典故事片《地道战》的主题歌中的一段。这首创作于1965年的歌曲《地道战》,唱出了全民皆兵的豪迈,成为中国革命史永恒的记忆。



    2019年11月5日,中国旅游报社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红色旅游媒体采风团,来到了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对这里曾经发生的抗战故事和今天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采访。



    “地道战”是冀中抗日军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平原抗战的一大法宝,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解放以来特别是电影《地道战》在全国的放映后,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抗战时期敌后武装抗日斗争的典型代表。



    我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时,学院专门就人民战争设置了专题讲座,电影《地道战》和《地雷战》是教授们重点诠释的两个实例。上世纪60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运用故事片形式拍摄的两部军事教育片,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军民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的情景,在翔实记述这两种曾大显神威、威震敌胆作战方式发展过程及其技术要领的同时,生动展示了抗日军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讴歌了人民游击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脍炙人口、影响甚大的经典抗战影片。当时,我和战友们都盼望着能有机会到河北和山东去实地考察昔日地道战和地雷战的战场,亲身感悟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大。



    今天,当我站在地道战遗址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我而大家一样,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在导游的引导下,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参观起来。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革命历史纪念馆。1959年设纪念馆,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加固保存着千米地道主干线及部分战斗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设了冉庄地道战展厅。



    导游侃侃而谈,她的倾情讲述,带着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



    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抗战时期,冉庄地道长达16公里,对敌作战157次,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面积约有20万平方米,房屋500余处;现存地道3000米,对游客开放地道1200米;原有高房、暗室、地堡等各类作战工事140个,开放19处;地下作战设施掩体、隐蔽室、地下食堂、抢救室、兵工厂、储藏室、指挥部、翻板陷阱等23类256处,现开放15处。遗址基本保持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



    冉庄的"地下长城"全长约有30华里,虽然向游人开放的仅仅是其中一段,但这一段绝对堪称精华,在人们熟知的电影《地道战》中,有其充分地展现。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走进这左右延展,相互勾连的地下长城,不一会儿就有点发蒙。如果不是导游做引领,我们一行肯定会迷失方向的。



    导游话语铿锵:密布如蛛网的地下长城,就好像大平原的血脉,时隐时现中,以其强大的张力,支撑起一个民族永不妥协的精神!岁月流逝,日寇侵华的战火硝烟,虽已熄灭60个春秋,但日寇在冀中平原烧杀抢掠,制造血腥惨案,亡我中华,给冀中乃至全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却永远不能忘记。有侵略就有战争。为捍卫家园,保存抗日有生力量,打击和消灭敌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中平原广泛展开了地道战。



    河北冀中开展的地道战,写进了军史,写进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历史。《冀中的地道战》是1997年语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这篇课文,燃起了学生们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们从下便树立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击侵略的意识。



    过去人们只知道地道战的故事,这次来到冉庄地道战遗址,我们又掌握了另外一个史实,这就是:是著名作家孙犁把地道战写进了文学作品。

    抗战期间,孙犁一直生活在冀中根据地,根据地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件,留给他很深的印象,并反映到他的作品里。他曾说过:“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留在我的印象里,和我的思想、情感融合起来,成为一体。”



    有一次,孙犁辗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蠡县某村一个干部,对抗战工作都很热心,家庭生活也是和和睦睦。但从1939年春夏之交开始,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宿整宿的不回家。妻子起疑心了,以前即便开会,到半夜或天要亮时,总是回家的,问他原因,总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妻子不了解详情,夫妻常常为这事争吵,一家人也不像以前那么和睦了。直到有一天,妻子和婆母、小姑子晚上跟踪他,发现这名干部到村里一间闲置的草棚后就不见人影儿了。后来经过家人再三追问,他才说明了情况,原来最近敌特活动厉害,为安全起见,他在草棚的地下挖了一个洞秘密藏身。后来,这名村干部挖洞藏身的故事在全县党员、干部之间秘密传播,人们争相效仿,普及到蠡县的各个区、村,这也是冀中地道的最初由来。



    孙犁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第一个洞》,发表在1943年5月19日《晋察冀日报》上。据考,这是最早以文学形式描写冀中“地道战”的作品。

从地道中出来,我们的思绪依旧沉静在地道战的雄浑壮丽之中。



    “朋友,请到俺家的照相馆拍张照片,俺家的照相馆有八路军的军服。”一位冉庄大嫂的召唤把我们拉回了现实,我们的眼前伫立着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冉庄和向上的人们。

    冉庄临街的房屋,如今大多被乡亲们搞成了商业店铺,买卖各种土特产和与地道战有关联的文化产品,真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看着我对拍照犹豫不决的样子,那位冉庄大嫂立即展开了业务推介。她说,拍纪念照片俺很有两下子,还告诉我她曾给演员李幼斌拍过照片呢。接着,大嫂递过了李幼斌在冉庄拍摄的一张照片,那一刻,大嫂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大嫂害怕我还不拍纪念照,接着又鼓动说:大兄弟,看你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穿上八路军军服一定威风凛凛,吓坏侵略者。听到这,我笑了,我被冉庄人的执着精神感染了。



    于是,我在冉庄大嫂的帮助下穿上了八路军军服,同时操起了一把带着红绸布的大刀,那一刻,我眼前又浮现出地道战的故事……

    长缨猎猎,旌旗猎猎,中华民族所向无敌!


来源:中国网

版权所有: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 违者必究
冀ICP备190170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