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遗产保护利用趋势的思考

2020-06-28 10:18:24 来源:中国文物报社
分享到:

红色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英勇拼搏,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革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而今留存下的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红色遗产,即是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以外,能够反映革命精神传承延续的新时代建设遗产,例如三线建设遗产、改革开放遗产等等,也都是红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保护和利用好红色遗产,无疑是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国家记忆、凝聚民族力量、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红色遗产的价值与功能,能够在塑造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红色遗产所在地而言,保护和利用好红色遗产,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更是争取中央及各级政策资金支持的有效途径、推动地方优质文旅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爆点,以及助力脱贫攻坚、实现文化惠民的强力引擎,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构建品牌形象、提升文化知名度。

红色遗产的独特之处

与古建筑、古遗址等其他类型遗产相比较,红色遗产有一系列突出的特点,简要归结为以下几条:

类型丰富,内涵多元。相当一部分红色遗产,并非建造于革命时期,此前建造的民居、寺庙、宗祠甚至石窟,都可能因与革命历史相关而成为红色遗产;另外,红色遗产在形态和分布方面也有很多类型:旧址、遗址、墓葬;点状、成片甚至呈线状分布(例如长征文化线路)。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124.png

长征文化线路——梦笔山红军路

主题鲜明、叙事性强。红色遗产是重要革命历史事件的见证物,多数主题鲜明、易于梳理出富有吸引力的故事线索,在展示方面具备较强的叙事基础。

贴近时代、感召力强。红色遗产见证了我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其历史距今尚不算久远,承载的国家记忆依旧生动鲜活,与集体甚至个人的成长经历直接相连,具有强大的时代感召力。

接轨国际、易于传播。红色遗产所承载的反殖民、反法西斯、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等历史主题,在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方面与世界主流意识形态贴合更为紧密,在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形制现代、利用灵活。相比古代文物,红色遗产多数在建筑形制、空间、结构等方面更现代,保存也相对较好,与当今各种使用功能的契合度更高,利用方式可以更灵活。

新时代红色遗产保护利用的重大利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多次,考察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0多次,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2019年3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同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红色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新时代背景下,红色遗产作为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被寄予了更深厚的期望。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345.png

建筑遗存改造为书店、博物馆、体育场馆等——西安大华纺织厂

此外,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等背景,均对红色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利环境。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迅猛,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次从2007年的2亿多增长到2017年12亿多,整个红色旅游占国内旅游人次比高达25%左右。2019年,网络“红色旅游”关键词搜索热度上涨比例达到200%,红色文旅已然成为很多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抓手。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407.png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419.jpg

红色遗产保护利用的困境及新趋势

政策利好及市场利好,无疑使红色遗产的保护利用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然而目前很多红色遗产依然面临一些困境,例如展示主题不清晰,发展形不成体系,找不到亮点、打不出品牌;缺乏整合思路,资源间要么互无关联,要么多有雷同;展示吸引力弱,往往严肃性有余、灵活性不足,缺乏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等等。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440.png

景德镇大陶溪川项目,按照“产业运营+场景设计”的技术路线,形成落地化城市设计。(照片由清华同衡景德镇项目组提供)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理念发展和实践累积都在快速进行,红色遗产的活化利用,在严格保护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也需与时俱进、变革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应有作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从单一保护到多方借力、多元融合。首先应意识到,与保护好文物同等重要的,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革命精神、利用好红色资源、带动好周边发展。因此需要在保护、管理、投资、运营等各方面引入更多不同领域的群体参与,使红色遗产的保护活化,向着多方借力、多元融合迈进,更加全面的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500.png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以历史线索为主线,整合长征沿线文物、展馆、研培基地、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长征精神、构筑国家文化形象的展示布局。(图片由清华同衡长征项目组提供)

从设施建设到内容建设、强调品质。过去一些地方惯于用“大场馆、大广场、大雕塑”以及大规模复建等手段来“打造”红色遗产地,在破坏历史环境和氛围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资金浪费。相对而言,内容建设和品质提升更为关键,以精心策划的故事和场景组织来展现历史、以精良的设计取代粗放的建设,是在轻干扰、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营造氛围、精神传达,引发情感共鸣,提升展示和传播效果的更好途径。

从单点保护到区域发展、整体联动。以往红色遗产的保护利用多为“单打独斗”式,重要历史的整体呈现受到限制。如今“国家文化公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创新政策的出台,正是对该问题的一个回应。区域统筹发展、资源整合联动,能够有效实现集群效应、大幅提升影响力。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601_副本.png

广东南粤古驿道,以驿道串联遗产,通过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标识系统打造、文创产品开发等手段,打响品牌,带动沿线文旅发展。(图片来源于南粤古驿道官方网站)

从“纪念性”到“叙事性”,从“灌输”到“体验”。过去红色遗产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展示从内容到手段,都距离感过强,视角宏观、说教为主,忽略了叙事和体验。要实现广泛、持久、深入的革命文化传播,需要有更贴近观众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有血有肉有细节、见人见物见精神,加强互动、强化体验,重视活动、服务等软性内容的重要作用,使观众能够真正走近遗产、了解故事、获得感悟。同时应结合“新基建”背景,充分利用VR、5G+AR、大数据、云平台、AI等新技术和新手段,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系统化的传播格局,加强传播效果。

微信图片_20200628102825.png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通过用心的设计,充分展现了 “泪”之主题,营造出触动人心的悲怆氛围。

结语

红色遗产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壮阔历史和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保护利用好红色遗产,对于国家或地方,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今这一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时代背景下,及时转换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红色遗产融入社会、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的有效路径,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红色遗产在服务国家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作者:毕毅 杨戈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 违者必究
冀ICP备190170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