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入军旅,立志救国救民
他矢志革命,一生追求光明
他是宁都起义的领导者之一
毛泽东曾评价他是
“坚决革命的同志”
他就是赵博生
今天
是他牺牲90周年
让我们一起为他献花
共同缅怀赵博生同志
一起聆听赵博生同志的故事
感受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
赵博生,原名恩溥,河北省盐山县(今属黄骅市)东慈庄人。1897年9月7日,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
赵博生天资聪明,五六岁时,开始读书习字。祖父等人看他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好孩子,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家庭生活虽然贫困,但宁肯省吃俭用,也愿让赵博生早日入学读书。1904年春,他7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颇知用功,课余时和放假时、劳动之余,手不释卷,村里人称他为“书迷”。赵博生不是读死书,常利用课余时间读报刊,尤其喜欢画中国和世界地图,在画图中他的思想、眼界开阔了,他的目光开始投向了家乡外更广阔的世界。
追寻革命理想
1914年,17岁的赵博生读满了十年私塾。经叔叔赵以立介绍,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他志存高远,勤奋好学,立志做一名“模范军人”,救国民于水火之中。20岁时,他以“特优”成绩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分配到皖系军队北京北苑参战第一师步兵三团二连当见习官。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后,他转入直系军队。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又落入奉系军队。转战数年,三易其伍,踌躇满志的赵博生痛感军阀政府置外侵于不顾,连年混战,陷民于水深火热,长叹“中国的政治这样腐败,社会这样黑暗,我真不想在这里做事了;这样下去等于给别人当枪杆子、炮筒子,成了军阀混战的工具,不如下去拉洋车”。这时,他听说冯玉祥的国民军作风正派,军纪严明,官兵都戴着写有“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臂章,所以1924年初就投奔了冯玉祥部。他多谋善战,刻苦自勉,把救国救民看作“吾辈军人的天职”。对自己要求极严,不吸烟,不喝酒,不带妻室。每月所得薪水,除留少数维持自己极为简朴的生活外,其余多用以奖励和救济士兵。赵博生这种自奉俭约、清廉自守、克己厚人、威武不屈、公正无私的高尚品德和作风,成了官兵学习的好榜样,深受大家的敬佩。在西北军中被人称之为“不要钱的将军”。官职也很快由参谋、团副、参谋处长、特种兵旅长直至晋升为14军军参谋长。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五原誓师,宣布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响应北伐,部队改名为国民联军。冯玉祥在部队中建立政治思想工作制度,任命共产党员刘伯坚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并派党政人员到各军建立政治处。刘伯坚等共产党员在部队中发放马列主义小册子和政治课本,创办小报,宣传革命思想。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国民联军一扫南口溃败带来的涣散、颓败之风,士气大振,尤其是士兵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绥远五原誓师后,国民联军出兵陕西,转战河南,有力地策应了北伐军。但是在北伐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冯玉祥亦附蒋反共,开始“清党”。刘伯坚等共产党人被“礼送”出境,军中的革命气氛消失了。不过,国民联军虽在组织上驱逐了共产党,政治上走上了反共的道路,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共产党人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广大官兵的心上。特别是共产党员刘伯坚在军中的影响极深,当时,军中有一句顺口溜:“听刘主任一席话,顶发半年饷!”广大官兵亲切地称他“刘主任”。在与共产党人的直接接触中,赵博生对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有了一定了解,并深受其影响,对刘伯坚也非常钦佩。
1929年秋天,赵博生任特种兵旅旅长并亲自领导教导大队的训练工作。他除军事训练外,还特别注重灌输革命精神,亲自创作《革命精神之歌》在部队教唱,以激励部署救国救民于水火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并以抒发自己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
先锋,先锋,
热血沸腾!
先烈为平等牺牲,
做人类解放救星。
侧耳远听,
宇宙充满饥饿声。
警醒先锋!
个人自由全牺牲。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
身虽死精神长生,
成仁成功,实现大同。
1930年,冯玉祥在反蒋的中原大战中战败,其部队被蒋介石收编。赵博生再次陷入迷茫之中,他曾派心腹秘密寻找共产党,但未能跟共产党取得联系。赵博生不愿再参与军阀间的混战,决定把爱国热情较高的特种兵教导大队拉出去,摆脱军阀的控制,建立一支真正为老百姓打仗的爱国军队。他的想法得到全队人员的积极响应。于是这支500余人的学兵,组成“三民主义救国军”南下。赵博生被推举为军长,孙毅同志任参谋长。赵博生率部离开西安,进抵东江口时,遭遇土匪武装阻击,由于寡不敌众,他们被困在山林之中。他们一没党的领导,二不知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供给无着,只能以山上的核桃、包谷充饥。坚持了二十多天,前途渺茫,只得率部回到西安另寻出路。
领导宁都起义
1931年初,赵博生应国民党军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的邀请,出任第26路军参谋长,奉命到江西“剿共”。26路军是蒋介石中原大战获胜后收编的国民联军残部,蒋介石对他们一直不信任,不断的打压、排挤,此次刚刚整编完毕就强令他们调往江西与红军作战,目的无非是借刀杀人,既消灭杂牌军,又能重创红军。对蒋介石的一箭双雕之计,广大官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牢骚满腹,一片谩骂,怨气冲天。这时一些受共产党影响的高级将领开始寻找出路,最早寻找共产党的就是参谋长赵博生。早在1929年驻西安时,他就派心腹张志诚秘密寻找共产党,他说:“据我考察共产党在西北军中的所作所为,他们是真正革命的。共产党不光有坚定的信仰,而且里边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有学问、重信义,前途不可限量。我们如能与共产党人联合起来,可能是一条生路。”可惜当时党处于秘密活动时期,他的努力未果。26路军开往江西途中,他又借故亲自绕道上海想找到共产党,也未能如愿。
部队开到江西前线后,立即被调去打头阵,参加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结果初次与红军交战即遭遇重创。不久又参加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结果再败,部队撤到宁都。蒋军失败后,各路敌军纷纷撤出苏区,唯有26路军孤军驻守在苏区之内的宁都,蒋介石又派他的嫡系朱绍良部驻在广昌,截断了26路军退往南昌的去路,26路军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蒋介石克扣军饷,人员、物资得不到有效补充,军中又官兵对立、派系林立,疫病流行、思乡情切,因此减员严重,一片混乱。这一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全国性的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26路军广大官兵,特别是高级军官,要求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他们在议论,在思考:祖国的命运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军人的真正职责是什么!有的干脆公开说:“他妈的!与其困死在这里,倒不如去战死在抗日的战场!”纷纷要求回北方打日本。但将士们的要求遭到了蒋介石的严厉训斥。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以孙连仲为代表的一些高级军官,见势不妙,装满腰包,借故先后离开部队;而以赵博生为代表的一些将领,则把目光投向了苏区。可是虽然共产党就在眼前,但要取得联系却非常困难。当时赵博生哪里知道,他千方百计寻找共产党时,党组织其实就在他身边,正密切观察着他,讨论、研究着他。
原来冯玉祥“清党”时,有一批共产党员秘密潜伏了下来,他们虽然与组织失去了联络,但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们自发的互相联络,寻找组织,发展党员,成立了特别支部,开展在26路军中的兵运工作。26路军内思想比较混乱,这就为党的活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遇。赵博生当时担任26路军参谋长,是全军有名的爱国将领,在军中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在官兵中威望很高。总指挥孙连仲离开宁都后,他坐镇总指挥部,握有代行权,如能早日争取入党,将会对26路军中的兵运工作发挥重要作用。经过慎重考察、分析、试探,双方终于取得了相互信任。第一次见面,赵博生同志就坚定地提出了入党请求。他表示:“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别看我是参谋长,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我能做到的,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1931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赵博生多年来找党、入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此他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
赵博生入党后,感到最大的满足是自己不再是个孤身奋斗的“志士”,而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了,久存矢志的革命理想,从此可以实现。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积极认真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使党在26路军中的兵运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赵博生卧室兼办公室
特支成员和赵博生多次分析了26路军中潜在的革命力量和形势,大家一致认为潜在的力量很大,革命形势很好。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政治鼓动工作,因势利导,把广大官兵的情绪引导到思变上来。大家知道,士兵是兵运工作和将来起义的基础。广大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地位及他们的处境,决定了他们是会比较容易地接受共产党的号召,站到起义方面来的。但26路军毕竟是国民党的一支部队,因此,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将来参加起义,即便是比较知己的人,也必须做大量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赵博生向士兵们多次训话:“日本鬼子蹂躏我们东三省,在那里我们有高粱大豆吃不成;有森林煤矿开不成;有万顷良田种不成;那里有三千万父老兄弟受欺侮。兄弟们!你们愿意咱们的父老兄弟当亡国奴吗?”有一次,他集合部队讲话,前面挂了一张大地图。他指着地图说:“日寇步步进逼,蒋介石步步退让,我们有当亡国奴的危险,我们爱国军人要想救中国,就要走上抗日前线。我们的父老乡亲都在北方,我们要有勇气,冲破一切障碍,去解放他们。”赵博生一系列的讲话,大大激发了官兵们的反蒋抗日热情。当时在26路军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话:“要当亡国奴,跟着孙肉头(孙连仲),要想去抗日,跟着赵博生。”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在一些下级军官和士兵中从前那种抑郁沉闷的气氛有所改观,有的人公开喊:“我们是中国人,一定要回北方打日本!”“红军主张抗日,是我们的好兄弟!”
红军标语
宣传争取工作一面是大会讲,但大量的是个别工作,还只能在一定的场合,讲到一定的程度,以适应当时广大官兵的思想觉悟和他们的要求。有的旅在士兵和下级军官中成立了半公开的群众组织,党员在官兵中开展交朋友,联系老乡,说知心话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关系宣传革命思想,掌握官兵动态,以便争取更多的人同情和支持革命。
赵博生更是利用他的地位、职务在上层多方开展有效活动,积极地开展广泛的、大量的工作,利用一切机会、时间、条件去争取团结高中级军官,为将来的起义争取骨干力量。
73旅是26路军实力较强的一个旅,如能首先把旅长董振堂拉过来,起义就有了基础。赵博生便利用他同董振堂是河北老乡,又有多年交情的关系,加紧工作,经常邀董振堂去转城墙、外出打猎,借机谈心。其实董振堂也早有倾向共产党的愿望,也曾经派人寻找过党和刘伯坚同志,不过都未能取得联系。当赵博生提出“部队要靠近红军”的建议时,他立刻表示赞同,并积极做手下军官的工作,打消他们的顾虑,使73旅成为了以后起义的骨干。
宁都起义领导人
74旅是26路军的“王牌”,实力最强,军事素质最高,并且担任宁都城防任务,城内上层要害部门都由74旅担任守卫,74旅能否参加,对起义的成败和规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长季振同是河北沧州人,与赵博生是同乡,争取季振同的工作当然又落到了赵博生的肩上。党组织和赵博生认真分析了季振同的情况,以便抓住要害,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赵博生经常到74旅去,有时和季振同谈到深夜,有时邀他去转城墙,借机与季深谈,向他吹风,表示对国家的前途、26路军的出路担忧,对蒋介石不抵抗、打内战表示不满,为季振同没当上25师师长鸣不平,以此击中季振同的痛处,扩大他与蒋、孙的矛盾。在争取季振同的同时,赵博生还不断到74旅1团长黄中岳的住处,以同样的办法做争取这个主力团团长的工作,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上下各方面的工作,26路军广大官兵不满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不满在宁都等死的处境,而要求回北方打日本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人声言“去当红军” 。这些高中级军官,共产党员,准备入党的积极分子以及他们的同学、同乡、同事、贴心人,形成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要求反蒋抗日的骨干力量。
1931年12月5日,蒋介石要求清除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的电文被交到了赵博生手中。情况紧急,特支决定立即起义,并请示中央革委。赵博生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后,首先与董振堂取得了一致意见,然后两人一起找到了季振同,公推季振同为领袖,周密部署,准备起义。
赵博生宣布歧义的宴会厅
12月14日,赵博生以军参谋长的身份宴请全军团以上军官,在宴会上将他们全部扣留。然后,赵博生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大多数军官都表示愿意和参谋长一道参加红军。15日凌晨,起义部队占领宁都全城。全军1.7万多名官兵背着两万多支枪高举红旗,在黎明的曙光中浩浩荡荡开出宁都,向着苏区进发,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宁都起义胜利,震动全国。
保卫红色政权
26路军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下辖13、14、15三个军。季振同为红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为13军军长,黄中岳为15军军长,赵博生任军团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编后,红五军团和兄弟部队一道开赴前线作战,先后参加围攻赣州、东征福建漳州和湘粤北南雄水口、建(宁)黎(川)泰(宁)等战役战斗。这一时期,赵博生又先后担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第十三军军长。每战他都亲临前线,部署周密,指挥果断,屡建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
1933年1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为了保障红军主力在黄狮渡歼灭敌人,赵博生奉命率领红5军团4个团据守长源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长源庙是个只利于守,不利于攻的小山地。敌军向我进攻时,来势十分猖狂,先是集中火力炮轰我方前哨阵地,接着便向我军发起集团冲锋,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由于他能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实施灵活的指挥,部队连续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疯狂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1月8日战斗即将结束时,我军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完了,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弹中右额,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6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令,全苏区追悼三天。为了纪念他,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并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立“博生堡”,朱总司令亲笔题词,以示纪念。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赵博生烈士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1937年12月,在延安与宁都起义部分同志合影,亲书“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以此表示对赵博生和宁都起义的高度评价。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在瑞金叶坪广场建造的博生堡
敬爱的叶剑英委员长于1962年,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为赵博生烈士赋诗怀念,诗云:
宁都霹雳响天晴,
赤帜高擎赵博生。
虎穴坚持神圣业,
几人鲜血染红星。
为纪念赵博生烈士,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6年建成赵博生纪念碑,1977年建成纪念碑碑亭,1980年第二次翻修赵博生纪念碑亭,2001年第三次翻修赵博生纪念碑亭。赵博生纪念碑,汉白玉碑体正面刻有“赵博生同志纪念碑”字样,背面刻有赵博生生平事迹。1998年建成赵博生革命烈士的半身铜像。
2009年赵博生入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