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北接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曾有千里松林,植被茂密,清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蒙汉合璧,是为“美丽的高岭”。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却变成了“黄沙遮蔽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山野岭,风沙和水源枯竭严重威胁到京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这里又变成了美丽的高岭,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
塞罕坝林海
这个美丽的高岭,很早以前就吸引了我,尤其是近些年更是结下不解之缘。四年前,与讲解员范浩天写了一篇故事稿《绿色丰碑》,写的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的故事,凭此事,范浩天参加第三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顺利进入决赛,最终获得全国优秀讲解员的称号。
参加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的范浩天
过了两年,为讲解员程李美修订了故事稿《护林人家》,写的是塞罕坝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的故事,凭此稿,程李美在第四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上荣获全国金牌讲解员称号。
金牌志愿讲解员程李美
写稿子的过程中,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也向省林草局的同志们请教过,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去塞罕坝看看,成了自己一个心愿。今年7月初终于成行,带着外孙子、外孙女去接受“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洗礼。
塞罕坝展览馆
进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扑面而来的是一道道绿色的波浪,温润的气息,天然的氧吧,打开所有的车窗兜风,尽情地吮吸新鲜空气。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我们边走边看边欣赏,车开得很慢,临近中午,我们才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总部驻地。来前已与我的一个学生联系了,她一直等候着我们。她叫王雪彦,是塞罕坝展览馆的一名讲解员。去年九月份,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培训暨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我应邀为参加培训和比赛的讲解员们讲了一课,题目是《解码好故事》,还帮王雪彦等部分讲解员修改了参赛稿子,为主持人华北烈士陵园讲解员赵楠楠修订了主持词。这些孩子们进步很快,近年来,在全国和省市比赛中屡获大奖,他们一直叫我“老师”,我也就认了这帮学生。塞罕坝展览馆就在林场总部的旁边,是一座造型精美别致的建筑,与周围整体环境和氛围相得益彰。我虽然没有看过这个展览,但在四年前就有所了解。那是2021年4月份,省林草局宣教中心的王振一、王铁军同志找到我,说塞罕坝展览馆要改展,请求我馆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他们来到西柏坡,我召集研究部、陈列保管部的技术骨干召开了一个座谈会,王振一介绍了塞罕坝主题展览的基本情况,我馆人员从技术层面对改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
在雪彦的引领下,我们步入展厅,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复原场景,那是六十多年前第一代务林人住过的地窨子,还有他们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场景十分震撼,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那个激情岁月。雪彦讲得动情,我们听得仔细,当讲到王尚海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带着全家老小上坝植树,我们不禁潸然泪下。我们参观了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四个展厅,观看了5D沉浸式宣传片。参观一个多小时,我们历览了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史。大人们看懂了,两个孩子好像也看明白了,当我们与雪彦在展馆出口交流时,五岁的外孙女当起了讲解员,在展厅里为妈妈又讲述一遍。回到石家庄后,外孙女还常念叨:“阿姨说我能成为一个好讲解员。”“听说程李美休产假了?”我问雪彦。“她刚休完产假上班了,现在是我们宣教部主任,我打电话给她。”李美接到电话后很快就赶了过来,她显得很意外,也很激动,我们叙旧聊了会儿家常,她为我们安排了下一行程,参观尚海林和月亮山。
参观尚海林、月亮山,我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参观者,又是讲解者,在参观过程中,我把我所知道的都介绍给这一行追梦人。
我们沿着木道穿行在林间,茂密的枝叶露出丝丝微光,枝头鸟儿啼鸣,脚下昆虫跃动,路边奇花异草,真是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我一边走一边讲述着这片林子的往事。那是1962年,当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一座大型机械林场时,王尚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踏上这片荒凉而充满挑战的土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几次集中造林,成活率都极其低下,有不少人垂头丧气,萌生了离开这里的念头。王尚海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必胜的信念。1964年,王尚海精心挑选100多名技术能手,挺进马蹄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会战。在会战期间,大家吃住在山上,克服了严寒、风沙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最终成功地将落叶松种植在了这片土地上,开创了国内机械种植针叶林的先河。马蹄坑会战的成功,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林场干部职工的士气,稳定了军心,也为后续的造林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纪念王尚海的杰出贡献,林场把马蹄坑这片林子命名为“尚海纪念林”。最后,我们来到王尚海塑像前,这时天空飘起了细雨,仿佛一串串感恩的泪珠,打在树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我们一家老小排好队向植树英雄深深鞠躬,以表崇敬之情。
王尚海纪念林
林场深处耸立着9座望海楼,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海拔高点,被称作“林海的眼睛”。由于工作场所远离人烟,条件艰苦,望海楼都是夫妻瞭望员值守,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夫妻望海楼”。在塞罕坝林场千层板分场海拔约1900米的月亮山上,一座三层白色建筑引人注目,刘军、王娟夫妇在这座望海楼里担任防火瞭望员。月亮山是林场的石质山阳坡攻坚造林区,每一棵树苗都是在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上栽植成活的,十分脆弱,弥足珍贵,这让他们更加感觉肩上责任重大。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考察时,来看望他们,更加坚定了守护林海的信念。2022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他们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我们开车上山,就感觉到沟谷深切、坡度之大,加足马力才开到了山顶,遗憾的是山上起大雾,无法望到周围的美景。但正如刘军、王娟夫妇所说的“雾是没有跟的”,大雾弥漫在望海楼周围,荡来荡去,为这座山平添了几份仙气。这只是望海楼盛夏季节的一景,一年四季,这里的景色不断变化,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欣赏,但对于刘军、王娟们来说,则是对一份责任的敬畏与坚守。
塞罕坝,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在茫茫荒原造林115万亩,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美丽的高岭,给我们带来太多的遐想,到这里参观学习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梦,今天终于圆了这个梦。此次圆梦之旅并不是简单的游玩和休闲,更是一次思想净化之旅,风景展现着高贵的精神,在我们的思想深处留下厚重的滋养,特别是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健康的种子,这颗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