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上神兵——雁翎队

2025-06-27 10:52:47 来源:
分享到:

1750993582593164.jpg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烟波浩渺的白洋淀上,拥有雄安新区最大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馆名“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这九个大字,是由开国上将吕正操老先生亲笔题写的。馆内设有14个展厅,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上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雁翎队。他们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雁翎队”也因此闻名中外。

为什么叫雁翎队呢?这源于雁翎队员当时作战的一种武器,大抬杆。它也是当地老百姓们打猎用的一种土枪,由于经常在水上作战,枪的信口处容易被水打湿,所以人们就把雁翎也就是大雁的羽毛,插在信口处防水。在作战胜利返航的时候,他们也常常把驾驶的小船只排列成围雁打猎时的“人”字形。根据以上两种原因,这支抗日武装队伍被命名为“雁翎队”。这支骁勇的水上游击队,与侵略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雁翎队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利用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特别是自1939年到1943年的4年中,雁翎队在35次战斗中,有16次是一枪未发而制胜,有效阻断日军津保水上交通运输航线,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雁翎队的战绩被党中央所了解,毛泽东主席很形象地称赞白洋淀雁翎队为“荷叶军”。因此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雁翎队,是奇兵,端岗楼,像拔葱。淀头、刘庄、十方院,眨眼端个干干净净。雁翎队,是天兵,打了伏击打包运。水路切断运输线,旱路击毙杨文凤。雁翎队,子弟兵,白洋淀百姓最欢迎。群众是水他是鱼,鱼水相连骨肉情。

如今,馆内陈列着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实物,运用多种现代化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白洋淀雁翎队神出鬼没、英勇顽强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战斗历程。

版权所有: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 违者必究
冀ICP备190170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