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热血铸就光荣,他们用生命阐释忠诚;他们是优秀的燕赵儿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特邀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胡振江带来《中国共产党河北100年人物故事》,让我们学习楷模精神,感悟信仰力量!
《中国共产党河北100年人物故事》讲述的主要就是发生在河北大地上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真实感人的故事,从“信念坚定 对党忠诚”“牢记宗旨 为民服务”“艰苦奋斗 勤政务实”“敢于担当 勇于创新”“严于律己 清正廉洁”等不同的侧面,展示建党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河北共产党人所表现出的党性修养和崇高风范。
这本书中,既有李大钊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河北著名英模人物的故事,也有人们了解较少甚至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书中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邯郸市曲周县。曲周位于邯郸市东部,在曲周县历史上,曾用一位烈士的名字作为县名。这位烈士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抗战时期冀南地区第一位民选县长郭企之。
1939年2月,时任曲周县抗日政府县长的郭企之到南里岳村布置工作时,因汉奸告密不幸被捕。由于身上带的文件没有来得及销毁,从而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敌人发现郭企之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获至宝。日军问他:“你是干什么的?”郭企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不想和敌人再费口舌。他以蔑视的眼光扫了敌人一眼,然后从容不迫地用脚在雪地上画了“县长”两个大字。日军被他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吓呆了,随即用汽车将他押到县城,监禁在日本宪兵队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里。
郭企之在狱中泰然自若,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决心用绝食和敌人作斗争。敌人摆下许多好饭好菜,全被他踢翻,敌人让伪职人员轮流劝食,他便把牢房当作战场,怒斥伪职人员认贼作父、为虎作伥的卖国行径。他还把牢房当课堂,对伪职人员进行教育,讲明抗战必胜、日军必败的道理,交代政策,指明出路。伪职人员望着郭企之清瘦的面孔和恶化的伤口,羞愧满面,悄然退出牢房。
敌人费尽心机,始终达不到目的,于是决定将郭企之杀害。1939年3月29日下午,曲周县全城戒严,日本兵荷枪实弹,将郭企之押赴刑场。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县长郭企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24岁的宝贵生命。
革命战争年代,河北有许多共产党人像郭企之一样为理想信念奋斗牺牲;和平建设时期,河北也不乏坚守初心、无私为民的共产党人。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范振喜,是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
1987年的周台子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村子乱,人心散,集体穷,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打官司告状不断,老支书说什么也不干了。为了解决问题,镇党委派来工作组到村里挑选带头人,年仅25岁的退伍兵范振喜被推选为村支书。没想到他这个村支书一干就是30多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也是他与白血病抗争的30多年。
当选村支书后,范振喜带领村民栽树、治山、垒坝、扩田,很快就使周台子村变了样。正当村里的各项事业走上正轨时,不幸却突然降临到范振喜的身上。1991年秋天,为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范振喜到辽宁海城考察浴盆厂项目,不慎接触了化学原料凌镁土,随后便高烧不退、浑身无力。到医院检查,换来的是晴天霹雳:白血病。仅控制病情的骨髓移植手术就要10万元,这个天文数字让范振喜选择了放弃,可乡亲们短短几天就为他凑够了钱。去北京做手术那天,几百人把范振喜送到村口,流着泪一遍遍说:“你可要回来啊!我们等着你。”经过4个多月的生死较量,范振喜度过了最危险的排异期,医生再三嘱咐要静养两年,但他一回村就要到支部工作,面对70多岁老父亲的劝阻,他说:“我的命是乡亲们给的,活一天就要回报他们一天!”
今年60岁的范振喜已经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奋斗了35年,周台子村也在他的带领下发展为集体资产过10亿、村民年人均收入1.8万元的“全国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他“忠诚、求实、进取、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基层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奋勇前行,全力投身到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中去。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每一位英雄模范、优秀党员,都是一座信仰的丰碑;每一次对信仰的回望,都是一次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洗礼。这本《中国共产党河北100年人物故事》生动感人、富有地方特色,是学习党的历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鲜活教材。衷心希望大家,从书中学习楷模精神、感悟信仰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取得更大的业绩!
版权所有: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 违者必究
冀ICP备190170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