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好学上进——抗大学子张英华

2020-07-22 15:42:36 来源:抗大陈列馆发布
分享到:

编者按:抗日战争时期,时任晋察冀司令员的聂荣臻下令秘密保护着一群抗大优秀青年学员,他们在日军“大扫荡”的危急关头,一边行军一边学习,他们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克服途中诸多艰辛,最终到达延安,反映了抗大青年学子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近日,“抗大陈列馆发布”微信平台发布了这篇文章,通过抗大学员张英华的回忆详细记录了这段往事。接下来为大家讲述这段感人故事。

张英华原名张蓝田,河北省安平县东黄城村人,1924年9月出生,1938年2月入伍,1946年4月入党。他于1942年7月任抗大二分校附属中学学员,1943年5月任抗大七分校二大队学员,毕业后任教员。在此期间参加了冀中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的战役和战斗。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中校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微信图片_20200721154613.jpg

张英华

一、晋察冀华北联大毕业,进入抗大二分校附中学习

1940年,16岁的“小八路”张英华进入晋察冀华北联大教育学院学习,两年后毕业,但由于日军扫荡,他不能回原部队。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5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汽车几百辆,由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

早在1941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就考虑到目前日、伪、顽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外来知识青年进入华北根据地日益困难。为了我军发展的需要,党中央作出了“除了新四军一些分校靠近宁、沪、杭等江南大城市,尽可能吸收一部分知识青年到抗大学习外,必须自力更生培养一批知识分子干部,提高部队的文化素质,以掌握现代化的武器和装备”的指示。

所以从1941年开始,抗日军政大学先后在总校和第一、第二、第七分校和太行、太岳地区分别创办了抗大各陆军中学,并在第二分校创办附设中学。时任晋察冀司令员的聂荣臻分析了当时边区的情况后,迅速作出了“创办抗大附设中学,从冀中地区招收一批高小毕业生,把他们提高到中学毕业水平,然后根据需要培养他们成为特种兵干部或者技术人才”的批示。

在这种环境下,张英华服从组织分配进入了二分校附中学习。听说二分校附中主要学习军事,让原来在联大一直学习文化的张英华心里充满了向往和喜悦。

二、沿途历经艰难困苦奔赴延安

当张英华和派往二分校附中学习的另外两名同学到达学校所在地河北灵寿县时,之前招收的600多个学生已经分成了6个队,学习有半年时间了。

张英华他们去了以后就编成了7队和8队。附中的1、2、3、4、5、6队是冀中招生的,都是高小学生;张英华他们所在的7队和8队都是从部队精兵简政下来的。有文工团、宣传队,还有银行、报社,都是年轻的小孩。后来冀中的一些中学被日军破坏,学生们不能在家待着就跑到学校来,后来他们又编成了9队、10队、11队,一共300人。

除了文化课外,1、2、3、4、5、6队学的是英语;7、8队学的是日语;9队、10队、11队这三个队学的是俄文和世界语。学生们的生活完全实行军事化管理,至今,张英华还能说几句流利的日语。

1943年2月的一天忽然接到通知,孙毅校长要训话。二分校附中全体学生都集合在一个大山沟里面,四面的山头上都是岗哨,会场气氛非常严肃。孙校长讲话:“敌人要大举进攻,对我们进行大扫荡,我们要反扫荡,现在翻出来1938年的教育计划。这个教育计划是什么呢?是一边行军一边学习。我们现在开始了,大家都准备。回去以后,你们要精简行装,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不要,捆起来都交给队部,由队部统一交给村里坚壁清野。要精简;每个人要准备一根棍,就是拐杖,要准备夜行军。”

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一边行军一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去延安,当时是绝对保密的。张英华回去赶快做准备,两天后就开始从各地出发。当时有1000多个人,分南路、中路、北路三路,张英华所在的队走的是北路。

所谓北路就是从山西北部的雁门关走,中路是从忻州崞县走,南路是从汾河走的。张英华所在的北路大概有600多人,除了附中的500多个学生,还有高上科。高上科都是团营级干部,他们自己都有手枪。到敌占区的时候就是这些团长和营长们被分配到各个班里,带领张英华他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北路从灵寿经过平山到达山西下关的一个小山村里宿营以后,学校做了第二次动员,动员再一次精简,一个人只准带一个背包、一双新鞋、一个挂包、一根拐棍,其他的统统都扔掉,一律不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敌人封锁越来越严密,局势越来越严峻。

后来张英华他们才听说,聂荣臻司令员给部队下了死命令:“牺牲一个附中的学员要你团长的脑袋。”当时他们发现,护送的部队战斗力是很强的“雁北支队”,只要学生们一行动,前面、后面、左边、右边都有掩护部队,实际上就是把学生们包围起来了。如果过敌人据点,部队就把据点包围起来;如果过公路,公路两旁都是部队在埋伏;如果过铁路,他们就把民兵动员起来,把铁路扒掉。

让张英华终身难忘的是过宁武县的管涔山,那时候正值严冬,张英华他们穿着棉衣,可是到了山上以后感觉极冷,上山下山共是180华里,山上有松树灌木丛,里面野兽很多。下山的时候,二队的一个叫王金耀的学员就冻死在了山上。因为太疲劳了,但当时再疲劳都不能停下来,不能睡觉,一停下来睡觉就会被冻死。

到了4月底,张英华他们从清涧县到达延安,就住在了延安南关外面的七里铺,离延安大概有七里地,一个大房间能够睡一个排。到了延安看到了延水河、宝塔山,张英华心情特别激动。

“五四”青年节到了,在延安的大礼堂里开了欢迎大会,贺龙讲话:你们从敌后来,现在中央决定你们抗大二分校的附中和抗大七分校合并,你们要到劳动中去,要开荒、要生产、要打窑洞、要学军事、要学政治,要准备将来身上穿几个眼,就是要准备打仗。”

1943年7月,二分校附中学生编入抗大七分校2大队,赴陇东,挖窑洞、开荒种地,学习军事。1945年8月20日这一天,二大队的学员正在打谷场打谷子,他们将收了晒干的糜子摊开,用连枷打。在8月15日日本投降5天以后,队部的通讯员一路小跑过来大声喊着:“告诉大家好消息,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大家听到这消息都非常高兴,把活放下,又跳又叫又是拥抱,不知道怎么表达此时的心情。晚上,学员们又把洗脸盆和洋瓷碗拿出来,敲盆的敲碗的,一夜没睡觉。

七分校的学生分配以后在司、政、后、中央机关,部队学校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七分校毕业以前就调出几批学员,一批是调到现在的总参三部学破译;一批学炮兵的,调走了二百多人,解放军炮校的底子就是抗大七分校底子。还有许多在学校时就很有才华的学员去了后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局、新闻电影制片厂。

抗大岁月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呢?张英华老人说是抗大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学文习武和抗大校风以及思想意识的锻炼、政治信仰的树立都是在那个地方打下的,这对他这一生发展极为重要。老人说:“如果没有那个时候的基础,以后的发展无法想象。”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老人用下面几句诗来表达他对抗大的思念:

抗大扎营豹子川,披星戴月开荒山。

挥镐挖成土窑洞,捻线织衣御风寒。

习武练兵为杀敌,钻研马列志更坚。

艰苦奋斗好传统,延安精神世代传。

版权所有: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 违者必究
冀ICP备19017071号-1

0.0515s